木頭溝位于吐魯番盆地中部,發(fā)源于天山博格達峰,經(jīng)由南坡礫石和黃土地帶,穿越火焰山,流向吐魯番的二堡、三堡鄉(xiāng),全長不過百余公里。木頭溝水現(xiàn)在的流量極小,穿越火焰山時,寬度不足2米,較玄奘當年憑舟楫渡河并連馬帶經(jīng)跌入水中時要更輕松逾越。
木頭溝谷勝金口
歷史上,木頭溝的水涵養(yǎng)了高昌綠洲,使得高昌故城光照千秋。
溝水流出火焰山峽谷后,在勝金口流向了地勢高敞的高昌綠洲,而勝金口也因位于火焰山谷口以及那座千年佛寺聞名天下。
勝金口據(jù)稱叫“勝金額格子”,“額格子”是突厥語“山口”的意思,而“勝金”一詞據(jù)說有兩種民間說法,一是古時叫“滲盡”,木頭溝河水流出天山后,經(jīng)吐魯番盆地高溫蒸騰并滲入沙礫,流量減少,到了勝金口幾乎滲盡,因此人們叫它“滲盡口”,又因不雅、不吉利,遂改諧音為“勝金”,一直延續(xù)至今;二是當年玄奘西天取經(jīng)路過木頭溝,溝中水流湍急,無舟楫涉河,連馬帶經(jīng)跌入河中,涉過河后,經(jīng)卷濕透,便展開經(jīng)卷在一平整大石塊上晾曬。此石至今仍存于河谷口,人稱“曬經(jīng)石”或“圣經(jīng)石”,久之,該谷口改稱“勝金臺”或“勝金口”。
勝金口地處由東向西行的絲路北道間,兩側(cè)山高險峻,主峰勝金峰海拔850米,赤紅金砂,巍峨壯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勝金口現(xiàn)為312國道途經(jīng)之處,向西可達北疆南疆,向南可達高昌、魯克沁綠洲和玉門關(guān)、羅布泊、樓蘭,向東可達哈密綠洲,向北逾天山可達北疆大草原,歷史上商賈駝隊、兵車戰(zhàn)馬多經(jīng)由此地。
勝金口千佛洞
我們原以為勝金口在勝金鄉(xiāng)以北的山谷中,但到了勝金鄉(xiāng)向維吾爾族老鄉(xiāng)問詢后,才知千佛洞就在勝金口下的黃石崖壁下。以往來去勝金口多次,遠見崖壁下有不少的洞窟,卻沒留意就是赫赫有名、令國外探險家心旌的勝金口千佛洞。于是,再返回勝金口,涉過沙岸,細觀這座建于唐代的千佛洞窟。
勝金口千佛洞為高昌時期系列佛教建筑之一,當時建筑規(guī)模可與火焰山另一峽谷中的吐峪溝、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相媲美。1905年3月,勒柯克隨考察隊來到吐魯番盆地,對勝金口、柏孜克里克、吐峪溝千佛洞的壁畫、佛像進行了瘋狂的切割、盜挖。
攫取了勝金口千佛洞10余座寺院和2個藏經(jīng)洞中保留的壁畫、雕塑、寫本等。這些遺物反映了婆羅米、回鶻、梵等文化藝術(shù),而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莫過于來自波斯、曾流行于吐魯番盆地的摩尼教壁畫,價值不菲。
勒柯克的瘋狂盜挖,就連斯坦因都看不過去,說:“德國(探險隊)曾以獨特的方式挖掘過(吐魯番的遺址),并且所有地方都挖掘得很徹底……大寺院、廟宇都是用學術(shù)盜寶者的方式挖掘,簡直沒有使用任何考古學周密的方法。(斯坦因《考古與探險》)。”
經(jīng)歷德國探險隊的四次挖掘,現(xiàn)勝金口千佛洞僅剩洞窟10個,大多已殘破不堪,如今,過往人們只能隔河相望,火焰山口空剩燕巢般的破敗洞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由勝金口千佛洞沿木頭溝西崎嶇山路向北行9公里,即可到達久負盛名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代表著高昌時期的佛教藝術(shù),與庫車的克孜爾、庫木吐拉等石窟具有同樣高的研究價值。從其表現(xiàn)的繪畫藝術(shù)以及壁畫上人種民族的融合來看,多反映了印度、波斯、希臘和中原文化的融合。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所在的木頭溝峽谷夾在火焰山陡峭難逾的兩岸崖壁下,過去湍急的河流奔騰如瀉,狹窄的山路僅能容納驢車的通行。這一地區(qū)地勢的險峻和夏季的酷熱,使唐時信徒們意識到在這里開鑿洞窟、隱藏經(jīng)卷的秘密性。
信徒們在這些開鑿好的洞窟周圍建了一道圍墻遮擋住洞窟,過路人往往被干旱酷熱、陡峭險峻等蒙蔽,因而也不會被人們破壞。然而,斯坦因、勒柯克還是通過各種方式找到了這個處于偏僻地區(qū)的遺跡并加以大肆盜挖。
勒柯克曾道聽途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意思是“有繪畫的地方”,實際上,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在維吾爾語中的真實意思是“山腰”。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中保存的大量壁畫及雕塑、佛像,形象地反映了佛教自印度進入新疆吐魯番盆地后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勒柯克在此“憑借長時間的艱苦工作,成功地把這些壁畫全都切割下來(共計103箱),用了20個月的時間才將它們運到柏林,整整填滿了博物館的一個房間。這些精美的壁畫大多為公元9世紀之杰作(勒柯克語)。”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殘缺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已是被勒柯克等人鏟去壁畫、佛陀寶座不見蹤跡的空窟,壁畫佛像前立起的罩了玻璃的圖片均是從德國等地復制回來的。
溪水輕淌的木頭溝峽谷中隱藏的這一世界級文物遺址中如此美麗、精絕的藝術(shù),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對于眼見的、開放的洞窟,人們一直懷有一種景仰。
伯西哈千佛洞
跨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向東邊的火焰山走去。東北方向的木頭溝谷和勝金鄉(xiāng)綠洲一望無邊。
不算陡峭的黃土崖壁上,在一條較淺的水溝兩側(cè),矗立著伯西哈千佛洞遺址。遺址由9個洞窟和一座寺院組成,洞窟分列溝谷兩側(cè),寺院坐落于西側(cè)。伯西哈千佛洞寺院遺址似一座烽燧,殘高5米,底座寬約20米,呈正方形,寺院面西的佛龕已殘破。
寺院后有4個洞窟,高約1.5米,寬約2米,窟口連著地面,洞窟券頂呈長方形,四面墻壁上的壁畫一絲不剩,明顯有切割的痕跡,有兩個洞窟穹頂?shù)木薮笸翂K塌落,堵滿洞窟后半部。
寺院南側(cè)黃土崖壁下的5個洞窟有4個殘存的壁畫,形制與寺院后的洞窟一致。觀望鐵門內(nèi)的4個洞窟中殘存的壁畫,眼光照射之處精美無比,大致與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相似,具高昌回鶻時期遺風。
進入未加鐵鎖的那個洞窟內(nèi),僅見有3處10厘米見方的殘存壁畫,剩余的已被盜挖,殘存的壁畫用手一摸,顏色即刻脫落??咔斑€筑有平臺寺廟,兩堵墻長、高約2米。
伯西哈千佛洞始建于唐代,因人跡罕至、風吹日曬,土制寺院遺址剝落壞損嚴重,又因偏僻荒蕪而無游人涉足,且無任何考古和參觀的價值。
西風古道話烽燧
南北走向的木頭溝烽燧線與東西走向的絲路北道烽燧線均建于唐代。絲路北道烽燧的作用遠比木頭溝一帶烽燧重要。此溝為高昌通往天山以北草原綠洲的間道,因而烽燧一線并非車來人往。
木爾吐克薩依戍堡和烽燧位于火焰山東木頭溝河岸邊1公里處,海拔約350米,戍堡圍墻殘高4米,長約18米,厚約0.5米,呈正方形,東、南、北三面有房屋遺址,西南角為烽燧,烽燧基底略呈方形,高約10米。
據(jù)史書記載,木爾吐克薩依戍堡和烽燧盛時守兵達“拾貳人”,兼具放烽、盤查、守衛(wèi)功能,為出高昌后逾天山達北庭的第一個軍事堡壘,同時又起著照應絲路北道烽燧線的作用。
烏江布拉克烽燧距木爾吐克薩依戍堡不遠,約半公里,在火焰山北麓黃土臺地上,木頭溝從其東側(cè)自北向南流過,東南不遠處為勝金鄉(xiāng)烏江布拉克村。在烽燧前尚有一眼泉,周圍有幾棵白楊樹和一戶維吾爾族人家的土屋。烽燧全部用黃土夯就,基底為方形,基底向上呈梯形,殘高約7米。
“布拉克”為“泉”之意,在干旱酷熱、少雨、寸草不生的火焰山麓有一眼泉水,不僅令人心沁,而且驚異。
烽燧不遠處是烏江布拉克古墓群。古墓群大多已被挖掘,被挖掘后的土堆、土坑痕跡明顯,高低錯落于臺地上。
觀古墓周圍,僅有今勝金鄉(xiāng)的烏江布拉克、艾夏等村莊,想必古時這里就是綠樹連蔭、稼禾繁盛、人口集中之地。
東土墩烽燧位于木頭溝河東500米處的一條北、南走向河谷中海拔約270米、高6米的黃土墩上,黃土夯就,為我們這一路見到的最小形制的烽燧,由此向西南眺望,可視火焰山麓的伯西哈千佛洞和木爾吐克、烏江布拉克戍堡、烽燧,向北即為逐漸升高的天山?jīng)_積扇地帶和皚皚山頂白雪。
由勝金鄉(xiāng)的烏江布拉克村向天山行進的這段路是艱難的戈壁礫石地帶,碩大的黑色鵝卵石在陽光的照射下發(fā)出黑亮的光,像是白晝的星星,幾近洪荒的戈壁灘沒有一絲生命的存在,偶卷起的小股龍卷風,望著它們漸漸的聚攏、游移、最后消失在空曠的天際邊。惟一的參照物是遠處的天山。手握方向盤駕車感覺到一點恐慌:目標還有多遠?
大約行進20公里,戈壁灘上露出一片綠意,是挺拔的白楊,再細看,還有幾座廠房,廠房背后是天山。我們要找尋的烽燧就在這附近。
煤窯溝烽燧就在勝金鄉(xiāng)煤窯溝斷崖東側(cè)。煤窯溝是木頭溝的支流,河床遍布卵石,距天山峽谷口5公里,這個季節(jié)無水,只有不高的煤窯溝烽燧獨立在河岸邊。
煤窯溝烽燧長寬還不足8米,高約6米,為土坯建筑,建筑形式由基部向頂部呈梯形逐漸收縮,有幾級臺階繞至烽頂。
沿煤窯溝向東南3公里處是七泉湖薩依烽燧。此座烽燧雖也為土坯結(jié)構(gòu),但較煤窯溝烽燧要保存的更完好。
七泉湖薩依烽燧為方形,長寬大約8米,高越7米,底部向上呈梯形,烽頂有一長方形平臺,長寬約5米。烽燧墻基厚約1.5米。
古老的絲綢之路如今天的高速公路一直延伸向遙遠的地平線。遙想當年,奔走于絲路上的各種商隊的繁忙景象、軍事征戰(zhàn)的宏偉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