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山脈 Kunlun Mountains 亞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國西部山系的主干。從東向西綿亙2,000公里(1,250哩),西起塔吉克的帕米爾,東至昆侖山口和毗鄰的青藏諸山脈——布爾汗布達山脈、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昆侖山寬度變化相當大,很少超過201公里(125哩)。在西部邊際,該山形成中國西部西藏高原與塔里木盆地之間的一個內亞壁壘。北部支脈阿爾金山繼續(xù)延伸這一山脈組合。
昆侖山,又稱昆侖虛、中國第一神山、萬祖之山、昆侖丘或玉山。昆侖山由于其高聳挺拔,成為古代中國和西部之間的天然屏障,被古代中國人認為是世界的邊緣,加上昆侖山的終年積雪令中國古代以白色象征西方。
傳說昆侖山高一萬一千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其下有不能浮起羽毛的弱水,外圍還有生長持續(xù)燃燒不滅的神樹的炎火山。昆侖山頂是黃帝的帝之下都,有開明獸守門。古代神話認為昆侖山中居住著一位神仙“西王母”,人頭豹身,由兩只青鳥侍奉。是道教正神,與東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
亞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國西部山系的主干了。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的,橫貫新疆、西藏間,伸延至青海境內,全長約2500公里,昆侖山西起帕米爾高原,平均海拔5500~6000米,寬130~20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達50多萬平方公里。昆侖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昆侖山為中華“龍脈之祖”。如李白的“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的美詩,毛主席的“橫空出世莽昆侖”的華章,女媧煉石補天、精衛(wèi)填海、西王母蟠桃盛會、白娘子盜仙草和嫦娥奔月等。《山海經》中對此有詳細記載,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封神演義》,現(xiàn)代經典小說,金庸的《天龍八部》,桐華的《曾許諾》的,滄月的《七夜雪》天下霸唱的《鬼吹燈》和笑愚的笑容的《重生的淡然日子》等多部通俗小說都有提到過昆侖山。
中國上古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很多都與昆侖山有關,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然而,現(xiàn)如今的昆侖山并非許多神話里所提到的那座“昆侖山”,而是昆侖山脈。神話中的昆侖山乃是存在于現(xiàn)實的“昆侖仙山”。那么古昆侖山的具體位置在哪里?很多人認為是在青藏高原的山脈,如昆侖山、巴顏喀拉山、阿尼瑪卿山、岡底斯山、喀拉昆侖山等種種說法。 而真正宗教神話中的昆侖山,則是位于青海樂都縣馬營孔家嘴附近的“昆侖仙山”。中國道教文化里,昆侖山被譽為“萬山之祖”,也是“萬神之鄉(xiāng)”。是明末道教混元派道場所在地,后因變故逐漸隱出。
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甘肅省永登縣玄陽胡真人與金丹子張理清道長二人,于昆侖山脈尋找傳說中的“萬神之鄉(xiāng)”,于今青海省樂都縣馬營孔家嘴附近,見周圍群山圍攏,地勢形如蓮花,玄妙異常。于花蕊之上建道觀乃絕妙之地也,于是發(fā)動善信于1916年開始修建“昆侖道觀”。至1930年,終于建成一進五院,前后八卦規(guī)式的、座北朝南的“昆侖萬神宮”群落。前后依次修建的有觀外牌坊一座,上書藍堂金字“昆侖山”三字;山門樓兩層三間,正中懸掛藍堂金字豎匾一楨,上書“萬神宮”三字;山門樓前,東西兩側豎立頂端為斗方形,高約三丈三尺圍桿各一根;第二院,正北建有前后潑水,前后出檐、前后開門的觀音殿,東西兩側建土木結構的平房各三間;第三院正北為“太極殿”,東西兩各建神客殿、待神殿各一座和上一間,下三間的鐘鼓樓各一座;第四院正北建有“三清殿”,兩側建單腹腰式的“八仙觀殿”和“七貞祖殿”各三間;第五院正北為“玉皇閣”(兩層)。此建筑群除平房為土木結構外,各殿宇均為磚木結構,雕梁畫棟,十分雄宏,不愧為道觀圣地。然而,在十年動亂中它變?yōu)橐黄瑥U墟。1998年后,政府逐漸重建了昆侖道觀,可惜已非全貌。如今有全真龍門昆侖法統(tǒng)傳承人在此清修,昆侖道風,日漸恢復。
至于為什么昆侖山不是指日月山,這是因為漢朝的誤解?!妒酚洝ご笸鹆袀鳌分刑岬剑瑥堯q認為:于闐(就是現(xiàn)在的新疆和田)流出的河流就是黃河的源頭,河中多玉石(可見和田玉就是那時開始出名的)”,而另一方面,漢朝之前的地理認識是,黃河源出昆侖山,但是這個地理認識是來之遠古祖先的神話傳說中流傳下來的,具體地點在哪里不清楚,于是漢武帝根據張騫的見聞,就把和田河的源頭山脈命名昆侖山。
從喀拉喀什河上游的賽圖拉與葉爾羌河上游的麻扎通過的新藏公路,構成昆侖山脈西、中段的分水界。西段主要山口有烏孜別里山口、明鐵蓋山口、紅其拉甫達坂及康西瓦等,為通往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交通要道。位于西昆侖山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平均海拔為5500~6000米。受重重山體阻擋,使喀拉喀什河谷中的年降水量僅為25~30毫米,雪線附近的降水量則達300毫米左右;北坡降水量大于南坡,主峰形成現(xiàn)代高山冰川作用中心,年均溫0℃等溫線大致沿4000米等高線通過,最高山帶的年均溫為-15~-7.5℃。
公格爾山海拔7719米,慕士塔格山7546米。前者的冰川面積為300平方公里,有20余條冰舌向下散射:北坡冰舌最長為23公里,東坡和西坡20公里;冰舌下達的海拔高度為3900~4900米。后者的冰川面積275平方公里,有16條冰舌下溢,東坡最長21公里,冰舌下達高度5300米。西坡冰舌的長度20公里,下達高度4000~4500米。雪線高度北坡5500米,南坡5800米,慕士塔格一帶雪線為4800~5000米。 塔什庫爾干谷地的海拔3100~3900米,年均溫3℃,年降水量70余毫米;谷地以東山地的現(xiàn)代雪線,北坡為5000~5200米。 發(fā)源于西段的主要河流有葉爾羌河,主要靠冰雪融水補給,在盆地北部匯流成。
西段山地的北坡為山地荒漠和高寒荒漠景觀。低于2700米的前山及中山帶下部為紅沙與合頭草荒漠,礫-石質的山地棕漠土,上部為昆侖蒿為主的草原化荒漠,棕鈣-淡栗鈣土2700~3000米的下部沙土地帶合頭草荒漠,上部為紫花針茅、銀穗羊茅占優(yōu)勢的山地草原,陰坡出現(xiàn)小片雪嶺云杉林,與山地草原構成山地森林草原。在3000米的塔什庫爾干寬谷中為高位沼澤化草甸。3100~3900米干旱冰磧丘陵與冰水沖積扇分布著雌雄麻黃為主的灌木荒漠。谷地兩側4000米以上為以粉花蒿和墊狀駝絨藜占優(yōu)勢的高寒荒漠。4500~5500米的高山為刺磯松、高寒棘豆高寒半灌木荒漠。海拔5500~6500米的高山下部為高寒稀疏植被,上部為寒凍風化帶。6500米以上為高山冰雪帶。
中段
位于新藏公路與車爾臣河九個大坂山即東經77°~86°,主脈向南略呈弧形;克里雅山口和喀拉米蘭山口是該段聯(lián)系新疆―西藏通道中昆侖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如烏孜塔格(6254米)、慕士山(6638米)、瓊木孜塔格(6920米),平均海拔5000~5500米,北坡雪線5100~5800米。主要河流有喀拉喀什河、玉龍喀什河、克里雅河、尼雅河及安迪爾河,除和田河上源喀拉喀什河和玉龍喀什河水量較大,有利灌溉外,其他河流出山后很快沒入塔克拉瑪干沙漠中。 山地下部為合頭草、紅沙半灌木荒漠,棕漠土;上部為沙生針茅、短花針茅為主的草原化荒漠,棕鈣土;向上過渡為針茅、昆生蔥、昆侖蒿為主的高寒荒源草原;在海拔4500米山地內部坡麓及巖屑坡上,墊狀駝絨藜、糙點地梅組成稀疏的高寒荒漠;在海拔4500~5500米的下部為稀疏植被,上部為寒凍風化帶,更高山峰則為冰雪帶,向東略呈扇形展開,分為3支:北支祁漫塔格山,其南隔以阿牙克庫木盆地,東延為唐松烏拉山、布爾汗布達山;中支阿爾格山,東延為博卡雷克塔格、唐格烏拉山與布青山,地形上與阿尼瑪卿山相接;南支為構成青南高原上的主體山脈,東延與相接。昆侖山埡口是青藏公路必經之道。東昆侖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座,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 8座,平均海拔4500~5000米,積雪分布在5800米以上的山峰。昆侖山埡口一帶的雪線高度,北坡5200米,南坡5400米。雪線附近的年均溫-9~-8℃,山間谷地西大灘(4200米)一帶的年均溫低于-3℃,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山地頂部年降水量略有增加,青藏高原北坡現(xiàn)代多年凍土的下界在4200米左右。主要河流有流入塔里木盆地中的車爾臣河;流入柴達木盆地的有那仁郭勒河、烏圖美仁河、及柴達木河,前者由冰雪融水補給,屬于塔里木內流水系;后四者由降水與湖水補給,屬于柴達木內流水系。山地北坡為荒漠化草原,在海拔3600米以下為干燥剝蝕的基巖山地,幾無植物生長,溝坡及巖屑上堆散生有墊狀駝絨藜,紅沙、合頭草荒漠;3600~3800米過渡為紫花針茅亞高山草原;3800~4500米的山地下部是以小嵩草為主的草原化高山草甸,上部為墊狀植被;4500~5000米以上過渡為稀疏的高寒植叢和寒凍風化帶;5500米以上為高山冰雪帶。
昆侖山脈與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間均以深大斷裂相隔。昆侖山地區(qū)以前震旦系為基底;古生代時為強烈下沉的海域并伴有火山活動,古生代末期經華力西運動褶皺上升,構成昆侖中軸和山脈的中脊;中生代產生拗陷,經燕山運動構成主脊兩側4000米以上的山體。昆侖山脈與構成分隔中國南部與北部的緯向山脈。
昆侖山脈的新構造運動極其強烈,晚第三紀以來上升大約4000~5000米;葉爾羌拗陷中的礫石層厚度2500余米,河谷高階地上則分布有第四紀火山凝灰?guī)r和火山角礫巖;克里雅河與安迪爾河的上游均保存有中更新世玄武巖流與火山口,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