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吾屯寺
發(fā)表時間:2012/9/20 22:52:02瀏覽量:3596
吾屯寺坐落在同仁縣隆務河東岸的吾屯村,分為上莊寺和下莊寺,離縣城7公里。這里是藏族“熱貢藝術”的發(fā)祥地。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吾屯下寺殿堂眾多,裝飾華麗,寺內(nèi)收藏有大量精美的唐卡、堆繡、雕塑等藝術品,具有較高的文物、藝術價值。
該寺藏語稱“噶丹彭措曲林”,意為 “善圓滿法洲”,與年都乎寺、郭么日寺、臥科寺并稱“隆務四寨子寺”,該寺是收藏熱貢藝術品最集中、最典型的寺院,許多熱貢藝術精品存于該寺。寺中的壁畫、堆繡、彩繪和雕塑造型生動,工筆精細,色彩艷麗,充分表現(xiàn)了線條的流暢和節(jié)奏感、圖畫的立體和動態(tài)感,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在旅游界享有極高的聲譽。吾屯上下寺是青海省留存珍貴文物較多的寺院之一。
1、歷史
吾屯下寺始建于1385年,1987年開放,系中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寺僧人97名,寺主為活佛“智格俄仁巴倉”。吐蕃赤熱巴巾時期,藏軍駐扎此地戌邊,曾建小寺一座,后人稱之為“瑪貢娘哇”,為薩迦派寺院。明朝,第一世夏日倉噶丹嘉措的經(jīng)師東科多吉嘉措一度將之擴建,改宗格魯派。17世紀中葉,噶丹嘉措的弟子智格日俄巴上遷投毛尕寺(該寺早已不存在,故址相傳在吾屯下部塔山),與瑪貢娘哇合并,形成了后來的吾屯下寺。此后,該寺曾三度修繕或改建。
2、特點
吾屯下寺有大經(jīng)堂、彌勒殿、護法殿各一座,茶房一院,建筑占地約80畝。寺中重要文物有清朝檀香木雕彌勒佛像等省級文物,并藏有相傳自印度迎請的五粒釋迦牟尼佛發(fā)舍利,作為鎮(zhèn)寺之寶供奉于釋迦牟尼佛像內(nèi)。此外還供養(yǎng)有僧舍利一千余粒,火化時呈現(xiàn)香氣四溢等異相。寺中珍藏《甘珠爾》、《丹珠爾》等佛經(jīng),數(shù)量甚多,共達七千余部。寺院門外塑有八尊白色佛塔,名為“解脫八尊佛塔”,全部由吾屯村民捐資興建。
吾屯下寺門外有一座4層佛塔,高約20米,內(nèi)供奉藏傳佛教“時輪金剛”像,佛塔外裝飾各種佛像、白塔數(shù)十座,非常精美。此佛塔為吾屯村藏民扎西一家出資100萬元修建,完工后無償捐獻給吾屯下寺。藏民信仰佛教之虔誠可見一斑。此佛塔也成為旅游者拜訪吾屯下寺不可錯過的景點。
3、熱貢藝術
吾屯佛教藝術青海同仁,藏語稱熱貢。14-15世紀,藏傳佛教傳入同仁地區(qū),坐落在熱貢隆務河畔的吾屯上下莊、年都乎、郭麻日、尕賽日等自然村的藏、土族群眾,順應喇嘛教的興起,寺院建筑的不斷擴充和裝飾,興起了主要為宗教服務的繪畫、雕塑、石刻等藝術,稱之為熱貢佛教藝術。在17世紀中葉,這里已經(jīng)成為人人會作畫,家家以藝術為業(yè)的畫鄉(xiāng),故又稱吾屯佛教藝術。
藝術流派“熱貢藝術”是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頗具廣泛影響的藝術流派。數(shù)百年來,這里有大批藝人從事民間佛教繪塑藝術,其從藝人員之眾多、群體技藝之精到,都為其它藏區(qū)所少見,故被譽為“藏族畫家之鄉(xiāng)”,而同仁地區(qū)在藏語中稱為“熱貢”,因此這一藝術便統(tǒng)稱為“熱貢藝術”。公元十四世紀前后,藏傳佛教開始在同仁地區(qū)流傳,至十五世紀以后,隨著薩迦派,繼而格魯派[黃教]的迅猛發(fā)展,各地區(qū)大興寺院 ,遂使大量藏族、土族僧俗投入到繪塑佛像、裝飾寺廟的活動中。據(jù)[清]乾隆《循化志》記載:“永樂四年[公元1470年]明初立河州衛(wèi),分兵屯田,屯兵之初,皆自內(nèi)地撥往,非番人也”。
故今有日吳屯者,其先蓋江南人。亦有河州人。歷年既久,衣服言語,漸染夷風,其人自認為土人,而官亦之為海民;多擅匠作,并康復中原佛教藝術,在投身寺院營建中,為了適合藏傳的佛教的需要,積極向傳入熱貢的西藏佛教藝術學習,在學習藏教藝術的過程中,融會貫通,逐步形成了鮮艷瑰麗、精巧細膩的獨特的藝術風范。幾個世紀以來,熱貢藝人四處作畫,足跡遍及青海、西藏、甘肅、四川、內(nèi)蒙古及國外的印度、尼泊爾、泰國,蒙古等國,給這些地方留下了數(shù)以千計的精美藝術品,得了很高的聲譽,并從西藏繪畫藝術、四川甘孜木刻佛畫、敦煌壁畫和國外的同類作品中吸取了豐富的藝術養(yǎng)料,因而技藝日臻嫻熟,影響日益擴大,在中國西南、西北及東南亞一些國家久負盛名。在分類上,熱貢藝術包括繪畫(壁畫、卷軸畫即藏語稱唐卡 )雕塑(泥雕、木雕)、堆繡(刺繡,剪堆)、建筑彩畫、圖案、酥油花等多種藝術形式。內(nèi)容主要有釋迦牟尼傳、菩薩、護法神、佛經(jīng)故事及仙女之類的佛像。熱貢藝術早期的作品手法粗放古樸,分彩單純,繪畫帶有曲型的印度,尼泊爾風格。其筆調(diào)雄邁,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生動傳神,畫面給人以雄渾、搏大之感。至十七世紀中葉,熱貢的匠師們技藝日趨精到,線描簡練流暢、剛勁有力,采用工筆重彩,設色清新濃重、勻凈協(xié)調(diào),所畫人物形神兼?zhèn)洌嬶L趨向華麗、精細,同時開始注重線條而不是畫面的裝飾效果,成為熱貢藝術承前啟后的輝煌鼎盛時期。經(jīng)過幾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很多早期、中期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已不復存在。但現(xiàn)在仍能零星地在年都乎、吾屯、尕沙日等村的寺院里見到早、中期匠師們留下的氣勢宏偉的巨幅壁畫和技藝精湛的唐卡。十九世紀以后,為熱貢藝術的近期,這個時期的作品色彩鮮艷,筆法細膩,特別注重 裝飾趣味,同時大量使用金、銀作原料,使畫面呈現(xiàn)出金碧輝煌的效果和熱烈的氣氛。
藝術表現(xiàn)熱貢藝術作為藏傳佛教藝術中一個流派區(qū)別于其他藏區(qū)的藝術,在這一時期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熱貢藝術在它產(chǎn)生至今的幾百年的歷史中,逐漸提煉、發(fā)展成為獨具一格的民族藝術。其作品造型準確生動,工筆精細絕美,色彩 艷亮,富于裝飾性,充分展現(xiàn)了線條的節(jié)奏感、運動感和立體感,強調(diào)了整體的完美性。其質(zhì)樸的畫風、勻凈協(xié)調(diào)的設色、惟妙惟肖的神態(tài)刻畫,充分 體現(xiàn)了藏族人民勤勞的智慧和燦爛的文化。
4、跳坎舞
藏傳佛教寺院在舉行“祈愿大法會”的宗教儀式中跳“金剛驅(qū)魔神舞”,藏語稱“羌姆”,蒙古語稱“跳布扎”。在青海叫“跳欠”,在北京百姓稱為“打鬼”。這種宗教儀式神舞,在儺文化研究分類上,曲六乙教授稱其為“寺院儺”。
青海的藏傳佛教寺院多數(shù)為格魯派,俗稱黃教,創(chuàng)始人為出生在青海湟中縣的宗喀巴大師。其它寺院分屬寧瑪(紅教)派、薩迦(花教)派、噶舉(白教)等派,另有西藏原始宗教——苯教寺院,俗稱黑教寺院。
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的上、下吾屯寺等寺院的“跳欠”也很有特色。主要跳“六臂金剛舞”和“法王舞”。表演者頭戴面具,身著華麗戲劇服裝,手持如意法寶表演護法、贊神、斬魔等內(nèi)容,節(jié)奏很快,動作幅度較大,具有較多的戲劇因素。
上吾屯寺和下吾屯寺的“跳欠”,有黃教和苯教兩種。黃教“跳欠”主要反映的是宗喀巴創(chuàng)建黃教與外道異端的斗爭故事,并吸收了四川康巴、阿壩等地的“羌姆且”和甘肅拉卜楞寺的“哈羌姆”,即“米拉日巴傳”,至今盛演不衰。苯教“跳欠”主要以自然崇拜、動物祭祀等原始信仰為特色,以供祀天神、祈福禳災、占卜休晷、降神驅(qū)魔等為主要內(nèi)容。跳巫舞、土風舞、擬獸舞和鼓舞等。
5、唐卡藝術
介紹
唐卡是吾屯寺的“拳頭產(chǎn)品”,布達拉宮、大昭寺、塔爾寺需要唐卡時都到吾屯寺定做。2007年,吾屯上寺有中國國家知名的唐卡藝術家22名。吾屯上寺的阿客們都會繪制唐卡。阿客七,八歲入寺,師傅不僅教念經(jīng),而且還教繪制唐卡。吾屯上寺的唐卡最古老的已經(jīng)繪制和保存了二百余年,依舊絢爛奪目。
詞義解釋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后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nèi)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
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堪稱藏民族的百科全書。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苯教作品。它類似于漢族地區(qū)的卷軸畫,多畫于布或紙上,然后用綢緞縫制裝裱,上端橫軸有細繩便于懸掛,下軸兩端飾有精美軸頭。畫面上覆有薄絲絹及雙條彩帶。涉及佛教的唐卡畫成裝裱后,一般還要請喇嘛念經(jīng)加持,并在背面蓋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極少量的緙絲、刺繡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繪制極為復雜,用料極其考究,顏料全為天然礦植物原料,色澤艷麗,經(jīng)久不退,具有濃郁的雪域風格。唐卡在內(nèi)容上多為西藏宗教、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凝聚著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記載著西藏的文明、歷史和發(fā)展,寄托著藏族人民對佛祖的無可比擬的情感和對雪域?qū)Ψ鹱娴臒o可比擬的情感和對雪域家鄉(xiāng)的無限熱愛。
興起時期唐卡是在松贊干布時期興起的一種新穎繪畫藝術,即用彩緞裝裱而成的卷軸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被藏族人民視為珍寶。唐卡的品種和質(zhì)地多種多樣,但多數(shù)是在布面和紙面上繪制的。另外也有刺繡、織錦、緙絲和貼花等織物唐卡,有的還在五彩續(xù)紛的花紋上,將珠玉寶石用金絲綴于其間,珠聯(lián)璧合。唐卡繪畫藝術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來影響深遠。
唐卡內(nèi)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態(tài)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歷史和民族風情的畫面。西藏唐卡構圖嚴謹,均衡,豐滿,多變,畫法主要有工筆重彩與白描為主。
品種多樣唐卡品種多種多樣,除彩繪唐卡與印刷唐卡外,還有刺繡、織錦(堆繡)、緙絲、貼花及珍珠唐卡等。刺繡唐卡是用各色絲線繡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臺、樓閣等均可刺繡??楀\唐卡是以緞紋為地,用數(shù)色之絲為緯,間錯提花而織造,粘貼在織物上,故又稱“堆繡”。貼花唐卡是用各
色彩緞,剪裁成各種人物和圖形,粘貼在織物上。緙絲唐卡是用“通經(jīng)斷緯”的方法,用各色緯線僅于強烈的裝飾性。有的還在五彩繽紛的花紋上,把珠玉寶石用金絲綴于其間,珠聯(lián)璧合,金彩輝映,格外地顯得燦爛奪目。緙絲是中國特有的將繪畫移植于絲織品上的特種工藝品。這些織物唐卡,質(zhì)地緊密而厚實、構圖嚴謹、花紋精致、色彩絢麗。西藏的織物唐卡多是內(nèi)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樂、成化年間傳到西藏的為多,后來西藏本地也能生產(chǎn)刺繡和貼花一類的織物唐卡了。印刷唐卡有兩種,一種是滿幅套色印刷后裝裱的,還有一種是先將畫好的圖像刻成雕板,用墨印于薄絹或細布上,然后著色裝裱而成。這種唐卡,筆畫纖細,刀法遒勁,設色多為墨染其外,朱畫其內(nèi),層次分明,別具一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jīng)絲交織,視之如雕鏤之象,風貌典雅,富有立體裝飾效果。目前,市面上所售的多是印刷唐卡與繪制唐卡。
歷史文化:西藏唐卡源遠流長,內(nèi)容豐富,數(shù)量可觀,但由于社會的各種 動亂,唐宋時期的古老繪畫保存下來的唐卡已不多見。在薩跡寺保存有一幅叫做“桑結(jié)東廈”的唐卡,上畫三十五尊佛像,其古樸典雅的風格與敦煌石窟中同時期的壁畫極為相似,據(jù)說是吐蕃時期的作品,是極為罕見的一件珍貴文物。宋代的唐卡,在布達拉宮見到三幅,其中兩幅是在內(nèi)地訂做的繹絲唐卡。帕瑪頓月珠巴像的下方有藏文題款,意思是說江村扎訂做這幅唐卡贈送其師扎巴堅贊。扎巴堅贊是薩迦五祖的第三祖師,公元1182年繼任薩迦達欽。另有一幅貢塘喇嘛相像,貢塘喇嘛相生于公元1123年,死于1194年,他的這幅近乎寫生畫的繹絲唐卡,也屬宋末的作品。還有一幅米拉日巴的傳記唐卡,主要描繪米拉日巴苦修的情節(jié),樸實而簡括的構圖,據(jù)有關行家鑒定,系宋代的一幅繪畫唐卡。蓮花網(wǎng)目觀音像,畫面不求工細富麗,而以清秀的色彩渲染主題,堪稱元代的代表作。
發(fā)展的結(jié)果明清兩代,中央政府為了加強對西藏地方的統(tǒng)治,采取敕封西藏佛教各派首領的辦法,明封八王,清封達賴、班禪及呼圖克圖即是這種管理的具體實施。這些措施對西藏社會的安定和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都是有利的。西藏的唐卡藝術也隨著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這個時期的唐卡,一是數(shù)量明顯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風格的畫派,這是西藏繪畫長期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也是西藏繪畫藝術更趨成熟的表現(xiàn)。大體說來,前藏的唐卡構圖嚴謹,筆力精細,尤擅肖像,善于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后藏的唐卡用筆細膩,風格華麗,構圖講究飽滿,線條精細,著色濃艷,屬工筆彩的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