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疆西部地區(qū)地處祖國邊陲,戰(zhàn)略位置非常重要。乾隆年間,為加強西北邊防,清政府針對伊犁地區(qū)人煙稀少、防務空虛、外國侵略勢力不斷向東擴張的情況,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0月設置伊犁將軍“統(tǒng)理諸務”,開始移民戍邊,墾荒造田。
清政府先后從黑龍江、張家口、熱河等處調(diào)遣官兵駐防伊犁,又調(diào)遣綠營兵(由漢人編成的分駐在地方的武裝力量)進駐伊犁。但伊犁將軍明瑞深感伊犁現(xiàn)有駐防官兵不敷調(diào)用,乃向清廷請示增派官兵,清政府應其所請,決定“從盛京所屬各城,調(diào)遣攜眷駐防塔爾哈臺之錫伯官兵1020名,眷屬共計3275人?!?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舊歷四月十八這天,人們從各地匯集到盛京錫伯家廟——太平寺,為準備西遷的親人餞行。他們殺牲祭祀祖先,焚香祈禱一路平安,共食離別飯,共飲送別酒,灑淚話別。四月十九,西遷的錫伯官兵扶老攜幼,趕著牛車,拉著行裝,在清兵護送下走出彰武臺邊門,離開盛京,離開了生活半個多世紀的家鄉(xiāng),開始了偉大的西遷征程。
在舉世罕見的男女老幼幾千人的長征隊伍中,還有一大批不愿與骨肉分離而隨隊前往的其他親屬。據(jù)記載,管帶人員查明未注冊跟隨而來的閑散親屬共有405名。
當隊伍走到科布多一帶,正值阿爾泰山積雪融化,數(shù)河俱溢,水深流急,不能行進,連日等待。水退無期,只好取道繞科齊斯山而行,這時口糧已所剩無幾。馬、駝倒斃甚多。在糧食缺少、畜力不足、道路艱險、行軍極度困難的情況下,管帶協(xié)領阿木胡郎等一面咨文伊犁將軍請示派人前來接濟,一面帶領官兵及眷屬采集野菜充饑,繼續(xù)前進。六月十二、十五、二十四、二十六,兩隊與前來接濟的人相遇,領取到接濟物資后繼續(xù)趕程,終于于1765年(乾隆三十年)七月二十、二十二,先后抵達伊犁,勝利地完成了西遷的偉大歷程。
錫伯族的西遷,是在交通工具非常落后,而且道路險阻、氣候多變的情況下進行的。一心效命國家的錫伯族軍民冒酷暑,頂嚴寒,風餐露宿,以頑強的毅力,忍受著長途跋涉中的艱難困苦,日夜兼程,終于到達目的地。長途的艱難跋涉,使這支龐大的隊伍減員不少,但在途中還出生了嬰兒350余名。清政府原規(guī)定西遷3年到達,由于錫伯族軍民堅忍不拔,吃苦耐勞,僅用了1年零3個月(其中包括在烏里雅蘇臺休整7個月),行程萬余里,提前到達了伊犁,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史上的一大壯舉。
States have problems by
payday loan process you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