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長城非好漢,沒吃扁豆面旗子湯飯真遺憾”。如果您到了新疆,偶爾也會聽到“抓飯、烤肉、面旗子,饞得人直流哈啦子(口水)”。提起新疆的湯飯,您或許吃過烏魯木齊市“王胡子扁豆面旗子”飯館,無論冬夏,總是賓客盈門,男女老幼個個吃得大汗淋漓。

提到扁豆面旗子湯飯,回族人中還流傳著這樣一段傳說:在很久以前,新媳婦過門后的第二天都要為丈夫的一家老小做飯,婆婆為了考查新媳婦是否賢慧有持家能力,有的會說一些刁鉆的飯菜名,讓兒媳婦去做,一是為了檢驗她是否聰明,二是考驗她的廚藝如何,如果好得話,新媳婦就會得到公婆的夸獎。這不,有位新媳婦過后的第二天清晨,向公婆問安后,婆婆讓她去做“黑麻糊抱金磚”。新媳婦領命后,頓時愁眉不展,這是什么飯呀?我怎么從來沒聽過,她在廚房轉啊轉,轉到了磨房里,一位老長工見她急得團團轉,禁不住問她:“少奶奶,你在找什么東西嗎?急成這樣?”新媳婦著急地說:“哪兒啊!婆婆讓我做一種飯‘黑芝麻抱金磚’,我不知道是什么飯,能不著急嗎?”長工聽了哈哈大笑:“這么簡單的飯都不知道啊,我告訴你吧,就是‘扁豆面旗子’”!見新媳婦還在發(fā)愣,長工接著說:“‘黑芝麻’就是扁豆,‘金磚’就是面旗子,‘抱’就是燴的意思,是我們這兒家家都吃的貧民飯啊!”新媳婦一聽,羞紅了臉,自己在家里不是也經常做嗎?她趕緊跑回廚房……
其實這種飯在半個世紀以前,是窮苦人家經常吃的一種湯飯,在當時缺糧少食,人們就拿一小把面揉和搟成薄薄的面皮,撒點鹽,再放一些蔥花和扁豆,煮熟后就湯面吃,它是一種家庭的主食,也叫“貧民飯”。
來我們昌吉的扁豆面旗子專營店品嘗吧!經過我的多次打探,它其中的秘訣是這樣的——第一步:用溫水浸泡扁豆四小時左右;第二步:燉富含骨髓多的牛骨湯;第三步:炒臊子(羊肉丁、土豆丁、西紅柿丁、蔥花,加入鹽,花椒),炒香后盛出;第四步:加鹽和硬面,搟薄,切菱形小塊;第五步:開水鍋中加牛骨湯,入面稍煮,灑些軟扁豆,放入炒好的臊子,調些胡椒粉,出鍋時飄些香菜花。這款湯飯中的扁豆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能健脾開胃,加之胡椒味稍濃,怪不得人們吃了以后大汗淋漓、回味無窮呢!
還真應驗了我們回族人的那句民謠:“勤大嫂,勤得好,搟下的面一張紙,切下的飯——雀舌頭①,下到鍋里團團轉,王變②吃,王變一吃一個不言傳③?!?
瞧!那鍋湯紅、料鮮的湯飯里是不是有群小白肚肚“魚兒”游來游去,您是否希望“小魚兒”順著你的口水往嘴里游啊?
當?shù)胤窖宰ⅲ?
①雀舌頭 即麻雀的舌頭。
②王變是當?shù)貍髡f中非常有智慧的人。
③不言傳沒話說的意思。